“送”出思想,“礼”出情谊
2011年1月23日
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送礼”成了许多人面临的热门话题,很多市民都为挑选礼物犯起了难,总是拿捏不好尺度。1月21日,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栏目记者就新年送礼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资深心理专家曲伟杰老师。
曲老师首先谈到:新年送礼不单纯的是送物,更多的是送去感情,很多人都是“以物寄情”,从这方面讲“送礼”有它的积极意义。对接受礼物的人来说,会感到别人“心中有我”,而对于送礼物的人来说是一种纪念,也表达自己的心。大家都在这种温暖、友好的理念下其乐融融,整个国家都非常的喜庆。另一方面“送礼”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比方说,有的人选的礼物不是对方喜欢的需要的,有的华而不实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从这个层面来讲礼物的挑选很重要。
曲老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阐述了“送礼”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送礼”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第二是“送礼”有它一定的盲目性。而就新年“送礼”曲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三点建议:
1.送对方所需的,避免挑选华而不实的东西;
2.送自己所能及的,不要超过自己能力承担的范围;
3.送关系相符的,比如说一个孩子给大人一千块钱作为礼物,大人会很难受,那如果爷爷奶奶给儿孙很贵重的礼物也有点不合时宜。
接下来曲老师又为大家提供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防止送礼的强迫性。送礼都是为了维系某种关系,朋友也好,亲人也好,同事领导都是某种关系的存在,这样首先要考虑需不需要送,有的人不送就会觉得心虚,送了自己又难受,这样就会产生内心的冲突,所以要做到“因需而送”。
2.防止送礼的超重性。这个超重性是指如果超出这个关系,送与身份不相宜的礼物,也会给对方造成情感压力。
3.防止送礼的随风性。就是不要盲目的跟风,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的表达,这种个性也会产生心理满足。
一份看似小小的礼物,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在其中。也希望曲老师的这些建议能够给为“送礼”而迷茫的人们带来一点理性的光亮,把这礼物送出开心,送出情趣,送出真我风采。
记录整理/志愿者 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