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04日

作者:亓昕

新闻背景:近期有多家媒体报道,在北京、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纷纷出现“抱抱团”。

“抱抱团”由一群年轻人自发组成,他们在街头通过与陌生人拥抱的公益行为艺术活动,让那些原本擦肩而过的人们,因为这样的活动影响,开始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真心微笑,以此向日益冷漠的人心说“不”,倡导一种人文关怀。冷漠的成因既有社会性因素,也有个人成长及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抱抱就能使人拒绝冷漠、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我们又该怎样评价“抱抱团”?

记者:您怎么看待“抱抱团”的行为?

曲伟杰:抱抱是一个人的需要,“抱抱团”是一群人的需要。“抱抱团”不等于“团团抱”,因为不是每“团”人都需要与陌生人搂搂抱抱。

记者:那您不太赞赏是吗?

曲伟杰:我倾向于对类似行为不贴标签,不作评价,不谈个人好恶,只把那理解为某些人的一种行为样式。那是由他们的特别需求产生的特别样式。

记者:“抱抱团”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与陌生人拥抱,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请您从心理学角度评价一下,抱抱就能改善冷漠吗?

曲伟杰:人际冷漠是社会心理中不可否认的现象之一,冷漠的背后是亲密的人、熟悉的人缺乏交换温暖的手段,尤其是缺乏通过躯体接触交换温暖的安全方式。就此而言,抱抱当然是用温暖战胜冷漠的方式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而已。就像冰天雪地中两个人握一下手,总比握着一把雪要暖,但肯定不足以温暖人间。如果把“抱抱团”理解为人与人渴望沟通的一个风向标或温度计,比把它当做降低冷漠的灵药要客观得多。

记者:据说这种“行为艺术”在国外很流行,也许我们国人没有这样的心理及文化土壤,所以“抱抱团”的行为稍显尴尬?

曲伟杰:这个“抱抱”在国外流不流行不重要,就像狂欢节在国外流不流行不重要一样,重要的是这些东西被不被国人所需要。如果真需要,没有这样的心理及文化土壤也会造出这样的心理及文化土壤。如果不需要,即便你用火车把国外的土壤运进来,也迟早会被民心给封杀掉。

记者:那么“抱抱团”遭冷遇就说明我们不需要温暖吗?陌生人之间的冷漠从心理因素来讲,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曲伟杰:冷漠的根源是忽略。陌生人的冷漠首先源于亲人的忽略。爸爸妈妈由于忙赚钱、忙事业、忙唠叨、忙搓麻、忙摆龙门阵,而导致对婴幼儿和儿童少年的忽略。被忽略的孩子没有资源向父母、亲人、伙伴输出亲密,更不要说陌生人。陌生人的冷漠还源于夫妻间的忽略。在我们国度和其他若干国度,亲密行为往往局限在谈情说爱阶段,一旦结婚或同居就变成相敬如宾,甚至以亲密为耻。当亲密不再是可爱的自然,冷漠就变成了可怕的自然。陌生人的冷漠还源于邻里交往的消失。我们花毕生的心血钱买来水泥森林中的一个或大或小的房子的同时,也买断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邻里关系。当我们习惯于猫眼冷对门前影,哪敢笑看路边人!不能不说陌生人的冷漠还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安全。慢说是抱抱,和陌生人说不说话都变成生死考验了,你好意思选择要求你爱也爱你的人毫无安全底线地去和陌生人情同手足吗?人们冷漠不是因为生来就不渴望温暖,而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激活温暖和相互表达温暖的生活机制。如果“抱抱团”们发起抱抱的唯一动机是消除冷漠,那么不论别人如何理解,效果又是怎样,他们至少在精神上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圣人,至少是大漠中的植树者,雪域高原的引火人。如果我们中的每一个都像他们那样高贵地想,也更求实效地做,反而会使“抱抱团”和“团团抱”都变得毫无必要了。就像夏天不需要穿棉袄,也像冬天不需要戴草帽。

当冷漠不在的时候,亲密未必要表现为抱抱或不抱抱,它可能是一声叹息,可能是一句慰藉,它可能是一种支持,可能是一次容纳,它可能是轻轻一握,可能是万语千言透过眼神放在了心里。而当亲密需要刻意建设的时候,那是亲密的匮乏。当抱抱需要冒险号召的时候,那是和谐的悲哀。让人欣慰的是,抱抱的星星之火,会让亲密的人际关系燎原。原因很简单:人性厌倦冷漠,趋向亲密和温暖。